战国篇(一)
2015-07-10

〖历史大讲堂〗

战国时局乱纷纷 ,各自称雄图自强。

变法革新济民生 ,雄才大略威名彰。

胡服骑射领潮水 ,立木为信树模范。

大河滚滚永不息 ,江山代代万年长。


战国篇(一)

〖战国〗

    前476年~前221年 ,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 ,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战国七雄〗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 ,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魏文侯〗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其在位时礼贤下士 ,师事儒门子门生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 ,任用李悝、翟璜为相 ,乐羊、吴起为将。这些身世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 ,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权要政治所取代。


〖李悝〗

    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出任魏文侯相 ,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 ,勉励农民精耕细作 ,增强产量。政治上实行法治 ,破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 ,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


〖李悝变法〗

    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 ,任用李悝为相 ,进行变法革新。李悝变法有效地攻击了旧制度 ,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生长 ,国力日益强大 ,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


〖法经〗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力系统的成文法典 ,但它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在《法经》之前 ,已经颁布了很多法典 ,只是不太完善。《法经》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


〖吴起〗

    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革新家 ,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 ,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 ,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楚时主持革新 ,史称“吴起变法” ,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


〖吴起杀妻〗

    吴起早年得鲁国国君赏识 ,及后齐鲁交战 ,吴起因在鲁国娶了一位齐国宗室女子为妻 ,鲁国人对即将担任统帅的吴起体现怀疑 ,吴起为博得鲁国信任 ,竟将自己妻子杀死。


〖大破秦军〗

    公元前409年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 ,攻克秦国河西地域的临晋、元里并筑城。次年 ,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 ,一直打到郑县 ,攻克洛阴、郃阳并筑城。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 ,沿河修建防御工事 ,并筑重泉城加以防守。加上前412年被令郎击占领的繁庞 ,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域 ,并在此设立西河郡。


〖阴晋之战〗

    公元前389年 ,秦军动用约莫凌驾50万的雄师攻打魏国。虽面对强大的秦军 ,吴起通过激励要领极大地提高了魏军士气 ,显著地增强了战斗力。并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 ,守卫了河西战略要地 ,有效地停止了秦军东进的势头。


〖邹忌变法〗

    邹忌任齐国大臣时以鼓琴游说齐威王 ,被任相国 ,封于下邳 ,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 ,主张革新政治 ,修订执法 ,选拔人才 ,奖励贤臣 ,处罚奸吏 ,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 ,今后齐国渐强。


〖孙膑〗

    出生于阿鄄之间 ,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 ,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 ,身体残疾 ,后在齐国使者的资助下投奔齐国 ,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 ,辅佐齐国上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 ,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 ,奠基了齐国的霸业。


〖孙膑兵法〗

    又名《齐孙子》 ,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1972年 ,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 ,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 ,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 ,文物出书社于1975年出书了简本《孙膑兵法》 ,共收竹简364枚 ,分上、下编 ,各十五篇。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要领 ,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队伍而使赵国解围。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退却的战术。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 ,魏国兴兵攻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 ,田婴 ,田盼为副将 ,孙膑为军师 ,运用“围魏救赵”战法 ,率军直趋魏都大梁 ,诱使魏军回救 ,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职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徐州相王〗

    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朝见齐威王 ,尊齐威王为王 ,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 ,于是也认可魏的王号 ,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今后 ,战国的君主的谥号都是某某王 ,而之前的谥号都是某某公、某某侯。


〖秦孝公〗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 ,奖励耕战 ,并迁都咸阳 ,建立县制行政 ,开阡陌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 ,不停增进农业生产。对外 ,秦与楚和亲 ,与韩订约 ,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 ,拓地至洛水以东 ,自此国力日强 ,为秦统一中国奠基了基础。


〖商鞅〗

    战国时期政治家、革新家、思想家 ,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人 ,卫国国君的后裔 ,姬姓公孙氏 ,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 ,号为商君 ,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变法〗

    秦孝公即位以后 ,商鞅自魏国入秦 ,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生长计谋 ,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其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 ,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 ,实行郡县制 ,奖励耕织和战斗 ,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的执法已经准备就绪 ,但没有宣布。他担忧黎民不相信自己 ,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他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 ,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


〖赵武灵王〗

     嬴姓 ,赵氏 ,名雍。赵武灵王在位时 ,赵国军事力量不强 ,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 ,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颁布命令 ,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 ,革新军事装备和作战要领 ,赵国因而得以强盛。后陆续率将士攻击匈奴 ,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 ,建立云中、九原两郡 ,又在阴山筑长城以抵御胡人。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鼎力推行胡服骑射 ,励行革新 ,改变了中国军队中宽袖的最初正规军装 ,以后逐渐演变革新为后来的盔甲装备。赵国所用的“胡服” ,因为衣短袖窄 ,类似于西北戎狄之服 ,所以被俗称“胡服”。


〖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 ,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 ,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宁静 ,时而倾向秦 ,时而倾向楚。比喻人重复无常。


    愿好朋友无欲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觉气如霜!



战国篇(一)

〖历史大讲堂〗

战国时局乱纷纷 ,各自称雄图自强。

变法革新济民生 ,雄才大略威名彰。

胡服骑射领潮水 ,立木为信树模范。

大河滚滚永不息 ,江山代代万年长。


战国篇(一)

〖战国〗

    前476年~前221年 ,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 ,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战国七雄〗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 ,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魏文侯〗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其在位时礼贤下士 ,师事儒门子门生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 ,任用李悝、翟璜为相 ,乐羊、吴起为将。这些身世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 ,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权要政治所取代。


〖李悝〗

    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出任魏文侯相 ,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 ,勉励农民精耕细作 ,增强产量。政治上实行法治 ,破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 ,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


〖李悝变法〗

    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 ,任用李悝为相 ,进行变法革新。李悝变法有效地攻击了旧制度 ,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生长 ,国力日益强大 ,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


〖法经〗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力系统的成文法典 ,但它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在《法经》之前 ,已经颁布了很多法典 ,只是不太完善。《法经》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


〖吴起〗

    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革新家 ,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 ,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 ,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楚时主持革新 ,史称“吴起变法” ,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


〖吴起杀妻〗

    吴起早年得鲁国国君赏识 ,及后齐鲁交战 ,吴起因在鲁国娶了一位齐国宗室女子为妻 ,鲁国人对即将担任统帅的吴起体现怀疑 ,吴起为博得鲁国信任 ,竟将自己妻子杀死。


〖大破秦军〗

    公元前409年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 ,攻克秦国河西地域的临晋、元里并筑城。次年 ,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 ,一直打到郑县 ,攻克洛阴、郃阳并筑城。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 ,沿河修建防御工事 ,并筑重泉城加以防守。加上前412年被令郎击占领的繁庞 ,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域 ,并在此设立西河郡。


〖阴晋之战〗

    公元前389年 ,秦军动用约莫凌驾50万的雄师攻打魏国。虽面对强大的秦军 ,吴起通过激励要领极大地提高了魏军士气 ,显著地增强了战斗力。并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 ,守卫了河西战略要地 ,有效地停止了秦军东进的势头。


〖邹忌变法〗

    邹忌任齐国大臣时以鼓琴游说齐威王 ,被任相国 ,封于下邳 ,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 ,主张革新政治 ,修订执法 ,选拔人才 ,奖励贤臣 ,处罚奸吏 ,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 ,今后齐国渐强。


〖孙膑〗

    出生于阿鄄之间 ,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 ,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 ,身体残疾 ,后在齐国使者的资助下投奔齐国 ,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 ,辅佐齐国上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 ,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 ,奠基了齐国的霸业。


〖孙膑兵法〗

    又名《齐孙子》 ,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1972年 ,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 ,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 ,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 ,文物出书社于1975年出书了简本《孙膑兵法》 ,共收竹简364枚 ,分上、下编 ,各十五篇。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要领 ,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队伍而使赵国解围。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退却的战术。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 ,魏国兴兵攻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 ,田婴 ,田盼为副将 ,孙膑为军师 ,运用“围魏救赵”战法 ,率军直趋魏都大梁 ,诱使魏军回救 ,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职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徐州相王〗

    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朝见齐威王 ,尊齐威王为王 ,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 ,于是也认可魏的王号 ,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今后 ,战国的君主的谥号都是某某王 ,而之前的谥号都是某某公、某某侯。


〖秦孝公〗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 ,奖励耕战 ,并迁都咸阳 ,建立县制行政 ,开阡陌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 ,不停增进农业生产。对外 ,秦与楚和亲 ,与韩订约 ,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 ,拓地至洛水以东 ,自此国力日强 ,为秦统一中国奠基了基础。


〖商鞅〗

    战国时期政治家、革新家、思想家 ,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人 ,卫国国君的后裔 ,姬姓公孙氏 ,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 ,号为商君 ,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变法〗

    秦孝公即位以后 ,商鞅自魏国入秦 ,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生长计谋 ,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其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 ,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 ,实行郡县制 ,奖励耕织和战斗 ,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的执法已经准备就绪 ,但没有宣布。他担忧黎民不相信自己 ,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他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 ,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


〖赵武灵王〗

     嬴姓 ,赵氏 ,名雍。赵武灵王在位时 ,赵国军事力量不强 ,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 ,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颁布命令 ,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 ,革新军事装备和作战要领 ,赵国因而得以强盛。后陆续率将士攻击匈奴 ,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 ,建立云中、九原两郡 ,又在阴山筑长城以抵御胡人。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鼎力推行胡服骑射 ,励行革新 ,改变了中国军队中宽袖的最初正规军装 ,以后逐渐演变革新为后来的盔甲装备。赵国所用的“胡服” ,因为衣短袖窄 ,类似于西北戎狄之服 ,所以被俗称“胡服”。


〖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 ,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 ,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宁静 ,时而倾向秦 ,时而倾向楚。比喻人重复无常。


    愿好朋友无欲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觉气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