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药
2016-04-02

                                                             【中医药文化】


傣药文明医老幼 ,
 阿仑达听乃泰斗 。
冷热雨季皆有法 ,
  吾辈承继解后忧 。 



简介

    傣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 ,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傣族祖居云南西双版纳 ,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傣药提供了理想的药用资源 ,据统计 ,我国傣药有1200种。




生长

    萌芽:远古原始群的傣族先民凭据差异的季节、气候 ,常把一些御寒 ,解暑 ,可预防疾病的动、植物的叶、皮用来做衣御寒 ,煎煮当茶饮 ,从而发生了保健知识 ,通过“神农尝百草”的活动 ,明白了种种动植物服食的经验 ,并凭据其庞大的味道 ,逐渐发生了理性认识 ,并给予分类命名。


    生长:吸收了一部门中医药学、古印度医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南传上座部释教作为流传媒介传入傣族社会 ,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傣医药。

    现状:在政府的支持下 ,西双版纳州政府于1974年建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 ,专门抽调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傣医史籍 ,名老傣医临床单、验、秘方以及传统验方的收集和生物药资源视察事情。1979年建立民族医药研究所 ,1988年建立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经过他们对傣医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收集了傣医药传统圣书200多部。


主要著作

    传说阿早在10万年前的纳腊达和几万年前的戛古先塔历代相传下来的经书《纳腊达俄》、《纳腊达叫》、《纳西达费》、《迭哈西腊》等傣药相关的著作 ,但不完整 ,有的内容尚未讲清楚。


    推断约莫在公元前924年阿仑达听 ,整理了前人的医学文籍 ,写完第一部有关傣医药的专著《戛牙三哈雅》。

    现在陆续出书了《西双版纳傣药志》、《傣医传统方药志》、《傣医诊断学》、《傣药学》、《档哈雅》、《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傣医动物学》、《傣医四塔五蕴理论研究》等20余部傣医药书籍。



主要药材

    《西双版纳傣药志》收载了520种 ,其中最常用的有71种。植物类药用种主要有:麻嘎喝罕(缅茄)、麻景(油瓜)、麻芒(芒果)、牙勇(马唐)、哥麻口拉(人面果)、哥丹(糖棕)、牙竹麻(朱蕉)、埋嘎筛(龙血树)等。



用药特点

    傣药融合中医药及古印度医学成了比力完整的医药体系。傣医认为药物的疗效和其生长环境关系密切 ,生长环境差异 ,药效也差异。

    傣族一般把一年分为冷季、热季和雨季。冷季(公历11月至次年2月) ,药用植物的有效身分多贮存在植物根部 ,此季主要收罗植物根茎入药;热季(公历3—6月) ,药用植物的有效身分多集中在叶片、花果等部位 ,此季宜接纳叶片、花果入药;雨季(公历7—10月) ,药用植物的有效身分主要集中在枝干、茎皮和全株 ,此季多采茎皮或全株入药。


    傣药按取材、药性、气味和药味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同时因人、因症把药物制成了差异的剂型 ,方便使用。与中医药相似 ,傣药很多生药都需要经过奇特的炮制要领方可实用 ,常见的要领有炒法、炙法、煅法、焙法和蒸法。


傣药著作——《戛牙三哈雅》

    佛主释加牟尼的同龄人 ,贴身警卫、秘书——阿仑达听 ,为了归纳整理一套有关傣族医药方面的医药学专著 ,凭据纳腊达和戛古先塔(传说10万年以前和几万年以前)历代相传下来的经书《纳腊达俄》、《纳腊达叫》纳西达迭、《纳西达费》和《三比打嘎》等经书中记载的医药知识 ,摘录整理编成《戛牙三哈雅》一书。成书后 ,阿仑达听在一次释教盛会上向佛主释加牟尼以及释教信徒 ,详细的讲述了该书。推测阿仑达听约莫于公元前924年写完这套有关傣医药的第一部专著。



傣族名医

1.帕牙比沙奴

    “帕牙比沙奴”研究建立了“雅麻哈比扎哈聋” ,该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麻木、枢纽疼痛、偏瘫、腰痛、头痛等症。

2.帕雅迪沙把莫哈阿章

    “帕雅迪沙把莫哈阿章”建立了可治“五蕴”疾病 ,调平“四塔” ,祛除“百疾”的处方“滚嘎先恩” ,直意为“价值万银方”。


3.帕纳来

    “帕纳来”研究建立了方药“雅阿他纳来” ,主要用于治疗哮喘、胸闷心慌、小儿高热、腹痛腹泻、头昏眼花、失眠等症。在傣族民间 ,为了使方药更有效 ,傣医们往往会在用药前念咒语进行驱邪和祝颂 ,称为“保水”(口功)。

4.波迪先

    “波迪先”研究建立“雅勒罗松桑” ,由“匹囡”(胡椒)、“里逼”(荜茇)、“沙英”(甘草)、“辛蒋”(小姜)组成。主要功效为治疗贫血、心慌乏力、食欲不振、消瘦、尿痛、黄疸等 ,曾被誉为“天下宝药” ,或号称“治疗天下所有疾病的方药”。方中四味药看似简单 ,却是民间随手可得 ,疗效卓著的常用药。


5.腊西达俄

    “腊西达俄”研究建立了“雅桑”。传说“腊西达俄”曾四处行医 ,足迹遍步村村寨寨 ,所治疾病不仅限于人 ,甚至包罗牲畜、家禽 ,是造福人间 ,受人尊崇的傣医。

6.腊西达迪

    “腊西达迪”研究建立“雅达尖达巴帕” ,此方被誉为“宝儿药”、“宝康药”。传说“腊西达迪”医术高明 ,能治男女老幼 ,涉及“四塔五蕴”的种种病变。


7.腊西达叫

    “腊西达叫”研究建立“雅叫帕中补”(亚洲宝丸)。“雅叫帕中补”在傣医民间享有盛誉 ,广泛用于治疗发烧、心慌头晕、脘腹满闷、恶呕作痛、全身酸痛、急躁不安、虚弱乏力等症 ,具有调气和胃、止痛安神之功。

8.腊西达菲

    “腊西达菲”研究建立洒随(今称“雅解” ,即解毒药) ,是傣医最常用的解药 ,具有清火解毒之作用。


9.龚麻腊别

    很多文献记述说 ,“龚麻腊别”是一千多年前傣族医学理论的主要编著者、流传者 ,他不仅在中国傣族地域有着很高的声誉 ,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民间也被广为赞美 ,经常被民间傣医看成“傣医祖师”供奉。

    祝好朋友壮志凌云振鹏翼 ,扬鞭催马奔征程!




傣药

                                                             【中医药文化】


傣药文明医老幼 ,
 阿仑达听乃泰斗 。
冷热雨季皆有法 ,
  吾辈承继解后忧 。 



简介

    傣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 ,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傣族祖居云南西双版纳 ,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傣药提供了理想的药用资源 ,据统计 ,我国傣药有1200种。




生长

    萌芽:远古原始群的傣族先民凭据差异的季节、气候 ,常把一些御寒 ,解暑 ,可预防疾病的动、植物的叶、皮用来做衣御寒 ,煎煮当茶饮 ,从而发生了保健知识 ,通过“神农尝百草”的活动 ,明白了种种动植物服食的经验 ,并凭据其庞大的味道 ,逐渐发生了理性认识 ,并给予分类命名。


    生长:吸收了一部门中医药学、古印度医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南传上座部释教作为流传媒介传入傣族社会 ,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傣医药。

    现状:在政府的支持下 ,西双版纳州政府于1974年建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 ,专门抽调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傣医史籍 ,名老傣医临床单、验、秘方以及传统验方的收集和生物药资源视察事情。1979年建立民族医药研究所 ,1988年建立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经过他们对傣医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收集了傣医药传统圣书200多部。


主要著作

    传说阿早在10万年前的纳腊达和几万年前的戛古先塔历代相传下来的经书《纳腊达俄》、《纳腊达叫》、《纳西达费》、《迭哈西腊》等傣药相关的著作 ,但不完整 ,有的内容尚未讲清楚。


    推断约莫在公元前924年阿仑达听 ,整理了前人的医学文籍 ,写完第一部有关傣医药的专著《戛牙三哈雅》。

    现在陆续出书了《西双版纳傣药志》、《傣医传统方药志》、《傣医诊断学》、《傣药学》、《档哈雅》、《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傣医动物学》、《傣医四塔五蕴理论研究》等20余部傣医药书籍。



主要药材

    《西双版纳傣药志》收载了520种 ,其中最常用的有71种。植物类药用种主要有:麻嘎喝罕(缅茄)、麻景(油瓜)、麻芒(芒果)、牙勇(马唐)、哥麻口拉(人面果)、哥丹(糖棕)、牙竹麻(朱蕉)、埋嘎筛(龙血树)等。



用药特点

    傣药融合中医药及古印度医学成了比力完整的医药体系。傣医认为药物的疗效和其生长环境关系密切 ,生长环境差异 ,药效也差异。

    傣族一般把一年分为冷季、热季和雨季。冷季(公历11月至次年2月) ,药用植物的有效身分多贮存在植物根部 ,此季主要收罗植物根茎入药;热季(公历3—6月) ,药用植物的有效身分多集中在叶片、花果等部位 ,此季宜接纳叶片、花果入药;雨季(公历7—10月) ,药用植物的有效身分主要集中在枝干、茎皮和全株 ,此季多采茎皮或全株入药。


    傣药按取材、药性、气味和药味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同时因人、因症把药物制成了差异的剂型 ,方便使用。与中医药相似 ,傣药很多生药都需要经过奇特的炮制要领方可实用 ,常见的要领有炒法、炙法、煅法、焙法和蒸法。


傣药著作——《戛牙三哈雅》

    佛主释加牟尼的同龄人 ,贴身警卫、秘书——阿仑达听 ,为了归纳整理一套有关傣族医药方面的医药学专著 ,凭据纳腊达和戛古先塔(传说10万年以前和几万年以前)历代相传下来的经书《纳腊达俄》、《纳腊达叫》纳西达迭、《纳西达费》和《三比打嘎》等经书中记载的医药知识 ,摘录整理编成《戛牙三哈雅》一书。成书后 ,阿仑达听在一次释教盛会上向佛主释加牟尼以及释教信徒 ,详细的讲述了该书。推测阿仑达听约莫于公元前924年写完这套有关傣医药的第一部专著。



傣族名医

1.帕牙比沙奴

    “帕牙比沙奴”研究建立了“雅麻哈比扎哈聋” ,该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麻木、枢纽疼痛、偏瘫、腰痛、头痛等症。

2.帕雅迪沙把莫哈阿章

    “帕雅迪沙把莫哈阿章”建立了可治“五蕴”疾病 ,调平“四塔” ,祛除“百疾”的处方“滚嘎先恩” ,直意为“价值万银方”。


3.帕纳来

    “帕纳来”研究建立了方药“雅阿他纳来” ,主要用于治疗哮喘、胸闷心慌、小儿高热、腹痛腹泻、头昏眼花、失眠等症。在傣族民间 ,为了使方药更有效 ,傣医们往往会在用药前念咒语进行驱邪和祝颂 ,称为“保水”(口功)。

4.波迪先

    “波迪先”研究建立“雅勒罗松桑” ,由“匹囡”(胡椒)、“里逼”(荜茇)、“沙英”(甘草)、“辛蒋”(小姜)组成。主要功效为治疗贫血、心慌乏力、食欲不振、消瘦、尿痛、黄疸等 ,曾被誉为“天下宝药” ,或号称“治疗天下所有疾病的方药”。方中四味药看似简单 ,却是民间随手可得 ,疗效卓著的常用药。


5.腊西达俄

    “腊西达俄”研究建立了“雅桑”。传说“腊西达俄”曾四处行医 ,足迹遍步村村寨寨 ,所治疾病不仅限于人 ,甚至包罗牲畜、家禽 ,是造福人间 ,受人尊崇的傣医。

6.腊西达迪

    “腊西达迪”研究建立“雅达尖达巴帕” ,此方被誉为“宝儿药”、“宝康药”。传说“腊西达迪”医术高明 ,能治男女老幼 ,涉及“四塔五蕴”的种种病变。


7.腊西达叫

    “腊西达叫”研究建立“雅叫帕中补”(亚洲宝丸)。“雅叫帕中补”在傣医民间享有盛誉 ,广泛用于治疗发烧、心慌头晕、脘腹满闷、恶呕作痛、全身酸痛、急躁不安、虚弱乏力等症 ,具有调气和胃、止痛安神之功。

8.腊西达菲

    “腊西达菲”研究建立洒随(今称“雅解” ,即解毒药) ,是傣医最常用的解药 ,具有清火解毒之作用。


9.龚麻腊别

    很多文献记述说 ,“龚麻腊别”是一千多年前傣族医学理论的主要编著者、流传者 ,他不仅在中国傣族地域有着很高的声誉 ,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民间也被广为赞美 ,经常被民间傣医看成“傣医祖师”供奉。

    祝好朋友壮志凌云振鹏翼 ,扬鞭催马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