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医食品:药企跨界先习“水性”
2018-03-08

“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特医食品,正在看有没有合适的特医食品企业可以收购 。”3月4日,抵京加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启迪古汉集团技术总监伍新滨体现 。

近年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领域因为刚起步、潜力大,在我国被称为是“黎明行业”,也被看作大健康领域的又一片蓝海 。制药企业凭借着“临床有需求、自身有优势”,纷纷摩拳擦掌,将其作为跨界转型的新战场 。

 

临床有需求

相比启迪古汉集团,宜昌人福药业显然走得更快一些 。在京加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宜昌人福药业董事长李杰告诉记者,宜昌人福药业已和当地一家食品企业合作,配合开发乳剂型特医食品 。

除上述药企外,辰欣药业也悄然将其营业范围拓展到特医食品,而石药集团分拆新诺威及其隶属公司并申请独立上市,更被视为药企想在特医食品分一杯羹的有力见证 。

去年年底,石药集团新诺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向证监会提交了IPO申请,拟在创业板上市 。凭据其招股说明书,新诺威本轮募集资金预期凌驾12.4亿元,其中的4.6亿元拟用于保健食品和特医食品生产项目建设 。项目建成后,相关产能将极大提高——含新增“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粉剂5000万袋、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营养液5000万瓶的生产能力” 。据悉,新诺威的保健食品和特医食品生产项目已在江苏泰州筹建 。

面对制药企业按捺不住的热情,李杰坦言,药企之所以拓展特医食品领域,源于两点考虑:一是临床有需求,二是自身有优势 。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FSMP),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

“特医食品的使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山大学隶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指出,医院是营养不良的高发区,手术前后的患者和重症患者、老年患者均有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 。其中,老年患者更是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的高发人群,据全国三甲医院视察数据,其营养风险发生率大于50%,营养不良发生率大于30%,且两者均在出院时更高 。他认为,特医食品在临床治疗中将备受重视,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

研究机构也给出了令人心动的数据 。据庶正康讯(北京)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统计,2017年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规模到达33.7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0.12%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特医食品需求量从0.65万吨上升到3.66万吨,增幅凌驾4.63倍,特医食品产量也从0.2万吨上升到2.47万吨,增幅近11.4倍 。即便如此,特医食品依旧供不应求 。有资料显示,中国特医食品未来的市场规模将凌驾100亿元 。

 

自身有优势

“药企很适合开拓特医食品市场 。”第三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首创人史立臣认为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也认为,与食品企业相比,生长特医食品,药企确实存在诸多优势:

首先,特医食品的注册管理制度参照了药品管理,制药企业无论在研发、注册还是临床试验等环节都比力有经验,进行特医食品注册会相对得心应手 。

特医食品分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三类 。凭据国家相关规定,申请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注册,需进行临床试验并提交临床试验陈诉;临床试验应凭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开展,特医食品的临床试验机构应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

其次,制药企业有相对较高的研发能力 。众所周知,药品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时间长的特点 。经历过药品研发“十年磨一剑”的痛苦过程,药企对于特医食品的研发也会给予足够的投入和耐心 。

第三是特医食品的终端在医院,而药企有着富厚的医院销售经验 。对此,史立臣这样形容:药企借助医院渠道销售特医食品,不外是“在同一条河上行两条船” 。

另外,药企有更强的经济实力 。国家在特医食品注册要求、研发生产、全项目检验、GMP厂房设备等方面均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和尺度,有些甚至凌驾了药品 。以口服固体制剂为例,凭据药品GMP,其清洁度要求为十万级,而对于部门特医食品,则需到达不含危害公共健康的致病菌和毒素的商业无菌状态,这就要求企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满足相关生产要求 。“我们的生产尺度已切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要求,很容易到达食品GMP尺度,即便有革新,投入也不大 。”李杰说 。

不外刘学聪也强调,特医食品究竟是食品,具有食品自身的特性 。因此在研发注册等方面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药品经验,要更多地聘请食品方面的专业人士,实现“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现实有挑战

诸多药企前来搅动特医食品这“一汪春水”,是否会导致同质化生产 ?对此,在一家药企从事特医食品研发的张先生认为,该市场容量很大,且药企拓展的特医食品往往与其现有药品业务相匹配,以到达资源整合的效果 。“特医食品市场一定是百花齐放的市场 。”张先生说 。

但是在特医食品市场即将“井喷”之时,一些市场困境药企也必须面对 。其中之一就是特医食品虽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但到底并非药品,这就导致医生很难开具相应处方,患者购置通路不明确且依从性较差 。

在采访过程中,有企业人士表达了希望将特医食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愿望 。该人士认为,特医食品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住院患者术前术后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也能在一定水平上降低住院用度;相对于输液类肠外制剂,快速生长的肠内营养制剂也会更自制 。

对此,业界专家持差异意见 。刘学聪直言,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措施》出台后,国家目前只批准了3家企业的5个产物,且还都是婴幼儿产物 。在产物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探讨其是否该纳入医保为时过早 。其次,目前国家医保负担极重,药品进入医保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特医食品被纳入医保是否切合类似于药物经济学的要求,还需恒久论证 。

“我个人认为,即便特医食品要纳入医保,也应是一个分类别分步骤的过程 。那些针对特定疾病、与消费者关系更为紧密的食品才有可能会被考虑 。”刘学聪强调,“特医食品一旦被纳入医保,将有可能面临降价和种种严格管制,在工业生长初期,这样做是否有益还欠好判断 。”

史立臣也建议,要想真正做好特医食品,企业除了在研发生产上下功夫外,在市场转化方面还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加大医生教育;二是进行患者教育 。

 

编  后

特医食品是最近两年食品界新泛起的“香饽饽”,然而,截至2018年2月底,全国只有5个产物获准注册,其中仅1个来自国内企业 。这在一定水平上折射出特医食品行业在国外生长较为完备,而国内刚刚起步的现状 。门槛高、尺度严是特医食品行业的特点之一,初期的生长情况或将对未来行业秩序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想要做好特医食品,营造良好的市场气氛,需要行业配合努力 。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食企还是药企,都要夯实自身专业基础,提升核心实力,确保产物质量,如此才气让这个“香饽饽”一直“香”下去,造福更多有需求的患者 。


特医食品:药企跨界先习“水性”

“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特医食品,正在看有没有合适的特医食品企业可以收购 。”3月4日,抵京加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启迪古汉集团技术总监伍新滨体现 。

近年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领域因为刚起步、潜力大,在我国被称为是“黎明行业”,也被看作大健康领域的又一片蓝海 。制药企业凭借着“临床有需求、自身有优势”,纷纷摩拳擦掌,将其作为跨界转型的新战场 。

 

临床有需求

相比启迪古汉集团,宜昌人福药业显然走得更快一些 。在京加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宜昌人福药业董事长李杰告诉记者,宜昌人福药业已和当地一家食品企业合作,配合开发乳剂型特医食品 。

除上述药企外,辰欣药业也悄然将其营业范围拓展到特医食品,而石药集团分拆新诺威及其隶属公司并申请独立上市,更被视为药企想在特医食品分一杯羹的有力见证 。

去年年底,石药集团新诺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向证监会提交了IPO申请,拟在创业板上市 。凭据其招股说明书,新诺威本轮募集资金预期凌驾12.4亿元,其中的4.6亿元拟用于保健食品和特医食品生产项目建设 。项目建成后,相关产能将极大提高——含新增“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粉剂5000万袋、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营养液5000万瓶的生产能力” 。据悉,新诺威的保健食品和特医食品生产项目已在江苏泰州筹建 。

面对制药企业按捺不住的热情,李杰坦言,药企之所以拓展特医食品领域,源于两点考虑:一是临床有需求,二是自身有优势 。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FSMP),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

“特医食品的使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山大学隶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指出,医院是营养不良的高发区,手术前后的患者和重症患者、老年患者均有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 。其中,老年患者更是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的高发人群,据全国三甲医院视察数据,其营养风险发生率大于50%,营养不良发生率大于30%,且两者均在出院时更高 。他认为,特医食品在临床治疗中将备受重视,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

研究机构也给出了令人心动的数据 。据庶正康讯(北京)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统计,2017年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规模到达33.7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0.12%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特医食品需求量从0.65万吨上升到3.66万吨,增幅凌驾4.63倍,特医食品产量也从0.2万吨上升到2.47万吨,增幅近11.4倍 。即便如此,特医食品依旧供不应求 。有资料显示,中国特医食品未来的市场规模将凌驾100亿元 。

 

自身有优势

“药企很适合开拓特医食品市场 。”第三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首创人史立臣认为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也认为,与食品企业相比,生长特医食品,药企确实存在诸多优势:

首先,特医食品的注册管理制度参照了药品管理,制药企业无论在研发、注册还是临床试验等环节都比力有经验,进行特医食品注册会相对得心应手 。

特医食品分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三类 。凭据国家相关规定,申请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注册,需进行临床试验并提交临床试验陈诉;临床试验应凭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开展,特医食品的临床试验机构应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

其次,制药企业有相对较高的研发能力 。众所周知,药品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时间长的特点 。经历过药品研发“十年磨一剑”的痛苦过程,药企对于特医食品的研发也会给予足够的投入和耐心 。

第三是特医食品的终端在医院,而药企有着富厚的医院销售经验 。对此,史立臣这样形容:药企借助医院渠道销售特医食品,不外是“在同一条河上行两条船” 。

另外,药企有更强的经济实力 。国家在特医食品注册要求、研发生产、全项目检验、GMP厂房设备等方面均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和尺度,有些甚至凌驾了药品 。以口服固体制剂为例,凭据药品GMP,其清洁度要求为十万级,而对于部门特医食品,则需到达不含危害公共健康的致病菌和毒素的商业无菌状态,这就要求企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满足相关生产要求 。“我们的生产尺度已切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要求,很容易到达食品GMP尺度,即便有革新,投入也不大 。”李杰说 。

不外刘学聪也强调,特医食品究竟是食品,具有食品自身的特性 。因此在研发注册等方面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药品经验,要更多地聘请食品方面的专业人士,实现“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现实有挑战

诸多药企前来搅动特医食品这“一汪春水”,是否会导致同质化生产 ?对此,在一家药企从事特医食品研发的张先生认为,该市场容量很大,且药企拓展的特医食品往往与其现有药品业务相匹配,以到达资源整合的效果 。“特医食品市场一定是百花齐放的市场 。”张先生说 。

但是在特医食品市场即将“井喷”之时,一些市场困境药企也必须面对 。其中之一就是特医食品虽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但到底并非药品,这就导致医生很难开具相应处方,患者购置通路不明确且依从性较差 。

在采访过程中,有企业人士表达了希望将特医食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愿望 。该人士认为,特医食品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住院患者术前术后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也能在一定水平上降低住院用度;相对于输液类肠外制剂,快速生长的肠内营养制剂也会更自制 。

对此,业界专家持差异意见 。刘学聪直言,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措施》出台后,国家目前只批准了3家企业的5个产物,且还都是婴幼儿产物 。在产物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探讨其是否该纳入医保为时过早 。其次,目前国家医保负担极重,药品进入医保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特医食品被纳入医保是否切合类似于药物经济学的要求,还需恒久论证 。

“我个人认为,即便特医食品要纳入医保,也应是一个分类别分步骤的过程 。那些针对特定疾病、与消费者关系更为紧密的食品才有可能会被考虑 。”刘学聪强调,“特医食品一旦被纳入医保,将有可能面临降价和种种严格管制,在工业生长初期,这样做是否有益还欠好判断 。”

史立臣也建议,要想真正做好特医食品,企业除了在研发生产上下功夫外,在市场转化方面还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加大医生教育;二是进行患者教育 。

 

编  后

特医食品是最近两年食品界新泛起的“香饽饽”,然而,截至2018年2月底,全国只有5个产物获准注册,其中仅1个来自国内企业 。这在一定水平上折射出特医食品行业在国外生长较为完备,而国内刚刚起步的现状 。门槛高、尺度严是特医食品行业的特点之一,初期的生长情况或将对未来行业秩序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想要做好特医食品,营造良好的市场气氛,需要行业配合努力 。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食企还是药企,都要夯实自身专业基础,提升核心实力,确保产物质量,如此才气让这个“香饽饽”一直“香”下去,造福更多有需求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