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跑腿、省时间 新医疗服务给黎民看病带来新便利
2019-09-17

9月17日讯 辅助慢病管理、提高就诊效率、启用“远程病房”……随着人工智能和5G等技术日新月异 ,医疗服务也在不停创新升级 ,给老黎民看病提供新的便利。

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每周三有一个房颤门诊 ,和其他科室门诊差异 ,这个门诊借助了一套AI管理工具 ,资助社区医生对房颤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决策。对患者而言 ,在社区就能获得三甲医院的全科诊疗服务。

据悉 ,这套房颤患者AI管理工具由复旦大学隶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与平安智慧都市配合研发 ,自去年11月上线以来已提供上百人次服务。

下一步将加强社区全科与上级专科的联动 ,建立社区医生与上级医生的相同平台 ,并计划扩大AI辅助管理病种。

除了慢病管理 ,新医疗服务正迎来“多点开花”。在上海市彭浦新村康健驿站 ,有一台智能眼部OCT筛查系统 ,可笼罩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病灶;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一套智慧儿童医院解决方案能实现智能导诊、辅诊、预问诊等多个AI应用 ,患者单次就诊时间可节省约一个半小时;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一个“远程病房”已启用 ,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查房等资助糖尿病患者获得更好的诊疗服务。

“我们勉励医护人员和AI研发人员一起学习与交流 ,配合推进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效率提升。”上海市卫健委科教随处长近日在上海市智慧医疗研究事情交流会上说 ,智能医疗是传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革命性升级” ,在全面提升医疗领域技术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同时 ,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业内人士认为 ,随着智能医疗融入医疗健康工业的各个环节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各方应抓牢这个“窗口期” ,打造创新生态 ,推动最新研究结果落地应用 ,让更多新医疗服务触手可及。

少跑腿、省时间 新医疗服务给黎民看病带来新便利

9月17日讯 辅助慢病管理、提高就诊效率、启用“远程病房”……随着人工智能和5G等技术日新月异 ,医疗服务也在不停创新升级 ,给老黎民看病提供新的便利。

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每周三有一个房颤门诊 ,和其他科室门诊差异 ,这个门诊借助了一套AI管理工具 ,资助社区医生对房颤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决策。对患者而言 ,在社区就能获得三甲医院的全科诊疗服务。

据悉 ,这套房颤患者AI管理工具由复旦大学隶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与平安智慧都市配合研发 ,自去年11月上线以来已提供上百人次服务。

下一步将加强社区全科与上级专科的联动 ,建立社区医生与上级医生的相同平台 ,并计划扩大AI辅助管理病种。

除了慢病管理 ,新医疗服务正迎来“多点开花”。在上海市彭浦新村康健驿站 ,有一台智能眼部OCT筛查系统 ,可笼罩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病灶;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一套智慧儿童医院解决方案能实现智能导诊、辅诊、预问诊等多个AI应用 ,患者单次就诊时间可节省约一个半小时;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一个“远程病房”已启用 ,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查房等资助糖尿病患者获得更好的诊疗服务。

“我们勉励医护人员和AI研发人员一起学习与交流 ,配合推进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效率提升。”上海市卫健委科教随处长近日在上海市智慧医疗研究事情交流会上说 ,智能医疗是传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革命性升级” ,在全面提升医疗领域技术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同时 ,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业内人士认为 ,随着智能医疗融入医疗健康工业的各个环节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各方应抓牢这个“窗口期” ,打造创新生态 ,推动最新研究结果落地应用 ,让更多新医疗服务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