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城竟是中国神话的故乡
2021-05-05

炎帝神农居上党 ,

制耒作耜始农桑。

绩麻尝草苍生济 ,

稼穑成陶谷作粮。

历史上的今天

1818年5月5日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诞辰。

1912年5月5日 ,第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

1922年5月5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

1931年5月5日 ,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1988年5月5日 ,中日尼联合爬山队双跨珠峰乐成。


古老的神话传说 ,以太行山为重要发祥地 ,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对梦想的追求 ,也激励着后人与恶劣的大自然抗争 ,与不济的命运抗争 ,从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

“居太行之巅”的长治 ,是中华民族发祥和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之一 ,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史前远古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流传的史前神话传说 ,内容众多 ,极为有序。其源流之原始、漫衍之集中、内容之详备 ,尤其是历代相沿不停、循序而下的特点 ,以及现存的大量遗址、遗迹等 ,是全国其他地方无可相比的。


一、女娲补天

女娲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 ,相传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 ,在不周山大战 ,结果共工氏因为大北而怒撞不周山 ,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感人故事。《淮南子》记载 ,她“化育万物”“抟土做人”“置婚姻”“炼五色石补天”。其炼石补天的地方 ,传说就在今上党区天台无影山。

宋代崔伯易《感山赋》的序言中说:太行山一名皇母山 ,一名女娲山 ,皆因女娲“于此炼石补天”故。清《潞安府志》卷四说:“天台无影山 ,在县(今长治市)西南二十里 ,高六十九丈周二里 ,四周平坦 ,日收支胥无影 ,士人传娲皇炼石地。”


二、神农尝百草

长治市潞州区的老顶山 ,也称百谷山 ,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所。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 ,他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 ,他的部落称炎族 ,各人就称他为炎帝。神农为了找寻能解除人民疾病痛苦的药草 ,尝百草多次中毒。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义和劳绩 ,奉他为药王神。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草、得五谷、教民耕作” ,实现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历史。

百谷山 ,位于长治市区东北部 ,周遭约40平方公里 ,有崎岖山峰40余座 ,巨细崖洞30余个 ,是一个有关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及遗址、遗迹漫衍高度集中之地。


三、精卫填海

发鸠山是精卫填海传说的发祥地。炎帝女儿在长治市宗子县的发鸠山上愤而化作精卫鸟 ,衔木石誓填东海。据古书《山海经》中记载:“又北二百里 ,曰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 ,其状如乌 ,文首 ,白喙 ,赤足 ,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

宗子县发鸠山亦名鹿谷山、发苞山、廉山 ,后因精卫鸟今后山出发衔石填海而得名发鸠山。发鸠山东麓有灵湫庙 ,是汉代为祭祀女娃精卫而建。从古到今 ,这里的人们受“精卫填海”的精神滋养 ,形成了奇特的地域性格 ,他们生生不息、顽强拼搏 ,从未想过放弃 ,从未害怕退缩 ,哪怕面临诸多质疑与困难 ,都能低头沉心 ,以一颗深种的坚韧之心 ,衔取乐成之石 ,以理想填平东海。


四、后羿射日

羿射九日的所在 ,相传是今屯留县西北三嵕山。传说中羿为尧时的一个小部落首领 ,是发现弓的人。《淮南子》中说:尧时十日并出 ,禾木焦杀 ,民无所食 ,尧乃命羿仰射十日 ,中其九 ,万民皆喜。及至今 ,羿的英雄救人的行为一直成为当地人所推行的为人宗旨 ,急公好义 ,追求有作为有继承的民俗为当地的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厚重的史前文化为长治积聚了富厚的文化秘闻 ,也使长治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各人园 ,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朝设郡 ,2300多年的建城史 ,拥有全国1/3的宋元之前建筑 ,使长治赢得“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而被鲁迅先生称为“舍身求法、中国脊梁”的东晋高僧法显 ,西行取经比唐玄奘早228年 ,更是“一带一路”的文化先行者 ,是上党古神话精神的践行者。


一座小城竟是中国神话的故乡

炎帝神农居上党 ,

制耒作耜始农桑。

绩麻尝草苍生济 ,

稼穑成陶谷作粮。

历史上的今天

1818年5月5日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诞辰。

1912年5月5日 ,第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

1922年5月5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

1931年5月5日 ,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1988年5月5日 ,中日尼联合爬山队双跨珠峰乐成。


古老的神话传说 ,以太行山为重要发祥地 ,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对梦想的追求 ,也激励着后人与恶劣的大自然抗争 ,与不济的命运抗争 ,从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

“居太行之巅”的长治 ,是中华民族发祥和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之一 ,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史前远古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流传的史前神话传说 ,内容众多 ,极为有序。其源流之原始、漫衍之集中、内容之详备 ,尤其是历代相沿不停、循序而下的特点 ,以及现存的大量遗址、遗迹等 ,是全国其他地方无可相比的。


一、女娲补天

女娲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 ,相传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 ,在不周山大战 ,结果共工氏因为大北而怒撞不周山 ,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感人故事。《淮南子》记载 ,她“化育万物”“抟土做人”“置婚姻”“炼五色石补天”。其炼石补天的地方 ,传说就在今上党区天台无影山。

宋代崔伯易《感山赋》的序言中说:太行山一名皇母山 ,一名女娲山 ,皆因女娲“于此炼石补天”故。清《潞安府志》卷四说:“天台无影山 ,在县(今长治市)西南二十里 ,高六十九丈周二里 ,四周平坦 ,日收支胥无影 ,士人传娲皇炼石地。”


二、神农尝百草

长治市潞州区的老顶山 ,也称百谷山 ,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所。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 ,他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 ,他的部落称炎族 ,各人就称他为炎帝。神农为了找寻能解除人民疾病痛苦的药草 ,尝百草多次中毒。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义和劳绩 ,奉他为药王神。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草、得五谷、教民耕作” ,实现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历史。

百谷山 ,位于长治市区东北部 ,周遭约40平方公里 ,有崎岖山峰40余座 ,巨细崖洞30余个 ,是一个有关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及遗址、遗迹漫衍高度集中之地。


三、精卫填海

发鸠山是精卫填海传说的发祥地。炎帝女儿在长治市宗子县的发鸠山上愤而化作精卫鸟 ,衔木石誓填东海。据古书《山海经》中记载:“又北二百里 ,曰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 ,其状如乌 ,文首 ,白喙 ,赤足 ,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

宗子县发鸠山亦名鹿谷山、发苞山、廉山 ,后因精卫鸟今后山出发衔石填海而得名发鸠山。发鸠山东麓有灵湫庙 ,是汉代为祭祀女娃精卫而建。从古到今 ,这里的人们受“精卫填海”的精神滋养 ,形成了奇特的地域性格 ,他们生生不息、顽强拼搏 ,从未想过放弃 ,从未害怕退缩 ,哪怕面临诸多质疑与困难 ,都能低头沉心 ,以一颗深种的坚韧之心 ,衔取乐成之石 ,以理想填平东海。


四、后羿射日

羿射九日的所在 ,相传是今屯留县西北三嵕山。传说中羿为尧时的一个小部落首领 ,是发现弓的人。《淮南子》中说:尧时十日并出 ,禾木焦杀 ,民无所食 ,尧乃命羿仰射十日 ,中其九 ,万民皆喜。及至今 ,羿的英雄救人的行为一直成为当地人所推行的为人宗旨 ,急公好义 ,追求有作为有继承的民俗为当地的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厚重的史前文化为长治积聚了富厚的文化秘闻 ,也使长治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各人园 ,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朝设郡 ,2300多年的建城史 ,拥有全国1/3的宋元之前建筑 ,使长治赢得“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而被鲁迅先生称为“舍身求法、中国脊梁”的东晋高僧法显 ,西行取经比唐玄奘早228年 ,更是“一带一路”的文化先行者 ,是上党古神话精神的践行者。